文化建设是实现国民大健康的切入点

文化建设是实现国民大健康的切入点

 

于小冬教授

 

 

 

 

1、         会议主题抓住了要害

1995年接受国务院和发改委的工作任务,搞公众营养政策,从2012年起我们又延伸到“大健康”的推动。22年来,许多人尤其是媒体(国内外)采访,经常会提一个问题---这项工作中最难的事情是什么?我的答案不用考虑,肯定是让国民树立大健康理念最难,改变生活习惯最难! 文化”则具有“超物质”、左右人们行为的神奇力量!如果广大公众普遍从“要我健康”转变为“我要健康”的自觉,健康中国的实现就会快得多,容易得多;国家投入到建医院、办药厂的钱就要少得多,建歌剧院、博物馆和公园的钱要多得多!遗憾的是,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太多,用于健康文化建设的国家财政支出微乎其微。

现在有关“大健康”的会议极多,地方政府、产业界、金融界很活跃。但据我所知,在全国范围专题探讨“大健康文化”,这还是第一次。可以说,这个议题正中我意,有现实意义、有迫切需要,非常高兴来参会。同时,我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,讨论出更多的思路、方法让大健康文化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 

2、形成“大健康”概念本身就是文化的进步

提出“大健康”概念就意味着原来的“健康”概念不行了、不够了,不能全面表达当代经济、社会状况和人类发展的要求了。过去的健康概念仅仅是不生病;甚至一谈健康,头脑中浮现的却是医生和医院,健康总和治病(不健康)挂钩。这种健康认识怎么行?WHO提出了现代健康观,身体上、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。我们提出了大健康概念,即身(体格、智力)、心(心理、心态)、德(道德、观念)的全面健康。这是当代全面的、高阶的健康观

为什么说大健康概念本身就是文化,提出这个概念就是文化的进步呢(洪昭光先生持同样意见)?因为大健康的实质是指更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更文明的生活方。它分析了作为生物人、经济人和社会人“三合一的现代人”对全面健康素质的要求;研究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侵袭;分析了食物的变化(有益物质衰减、毒害物质增加);分析了手术刀+抗菌素对付慢性疾病的无奈;分析了国际医学(保健医学、自然医学)的走势及我国传统健康认识的精华…….。在此基础上,做了大量的综合、归纳、提炼、升华和抽象,这不就是文化吗?

 

3、如何发展和运用大健康文化?

1)大健康同健康的区别

= 1 * GB3注重健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。大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、心、德三方面,三者之间相互关联、相互影响,缺一不可、缺一则不“大”;

= 2 * GB3强调健康维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大健康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微生态的整体,牵一发而动全身,必须防患于未然,采取养生健身之术,以及食疗、药膳调养补,“治未病”;

= 3 * GB3包括了人们对健康的高阶要求。大健康认为,当代人已经进入新阶段,他们要孩子发育得更聪明,要美丽、要气质,要能云游四海的高寿,要耳聪目明、思维敏捷的高龄…..等。

 

2)发挥我国“医哲学”优势

治未病;药食同源;协同增效;人体器官、系统相互联系;辨证施治;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……

 

3)大健康文化的特点

大健康文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对更高阶的健康的渴望,伴随着世界生物学、分子生物技术、自然医学、微生态学和大健康产业的阔步前进而发展。大健康文化是美和活力的文化、时尚的文化、知性的文化、是反映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。

 

4)大健康文化是完整的体系

目前处初级阶段。理论、政策、法规、标准、观念、科研、教育、方法、口号、标识、形象、技术、产品群、文艺作品…….

 

5)研究影响各方面、各类人群的途径

我们知道,文化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,如何调动、起大健康文化的作用力和改造力,既是一门大学问,也是研讨大健康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终的目的,有待今后的工作。

仅举一例。通常情况下,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、扭转一种思想认识都是异常困难的。但是如果借助了文化这种“超物质”的力量,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。比如咖啡,低糖葡萄酒、橄榄油、奶酪,对这些食物,中华民族历史上既无食用习惯,又不符合口感喜好,但是这些原属于欧美饮食的产品不仅进入中国且大面积占据了市场。

感谢大家聆听!